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340|回复: 89

[随笔] 难以忘怀的 乡愁——“拔麦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稼圃 于 2025-6-29 10:50 编辑

【随笔】难以忘怀的 乡愁——“拔麦子”



      节气一进入“夏至”,我的乡党汉风就连续不断地,在老网发表“冀东麦田”“麦穗的诱惑”“麦收即景”等撩人的喜帖。视觉的感染力诱使我急于分享家乡当年最原始收麦方式……

      □□滦河冲击平原的土壤质地大都是“沙壤”结构,土质细软疏松。小麦是须根系矮棵早熟作物,通常安排为“前茬”,前一年“秋分”播种,出苗后历经枯萎越冬、来年春返青生长,“夏至”前后成熟。小麦收获后,还要立即抢种晚玉米等“后茬”庄稼。为了便于“后茬”整地播种,冀东地区习惯于采用“拔麦子”的收获方式。

      □□   “拔麦子”,是农活中劳动强度最重的伙计之一。不借助任何农具或机械,仅凭劳动者的力气,双手紧握小麦秸秆,用力将麦秆连同须根全部拔出;再向抬起的右脚上猛掼,用力甩掉残留在麦秸根部的泥土;一把一把成堆摆放在地面,待到够一定数量时,用少许麦秆挽结打捆,使之成建制的站立在地面,等待装车运回场院。
  那一年,就读小学尚未成年的我和母亲特意过河去姥姥家帮工收获小麦。为了避开已经直射到北回归线上火热太阳的曝晒,“拔麦子”提前在天气比较凉爽的凌晨进行。  

        夏天的夜本来就很短暂,小小年纪脑袋一挨枕头就会入梦,好像刚就被大人叫醒。披衣起床,跟随舅舅家一行众人向田野进发。行至中途,方才听见村子里的公鸡第一遍啼鸣。在朦胧的夜色中向四周巡视,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已经高过膝盖,正在追肥和雨露滋润下伸腰拔节;刚刚爬满地面的瓜蔓已经结出拳头大的瓜蛋儿,清凉的空气中似乎氤氲着即将开园瓜香。

       行不多时,到了紧靠二滦河岸边的麦田,虽然看不清夜风吹拂的麦浪,但是仍然看清沉甸甸的麦穗已经有礼貌似得沉下了头。放眼夜幕与天体交的边缘,启明星尚未露脸。稍事休息便排兵布阵,按人分配任务开始劳作。

       刚弯腰伸手,尚能够感觉到晨露湿润,麦秸也比较柔软。双脚抓地,两手拢握一掐麦秸,着力拔起,还算轻松。有时尚有心情观看流星曳光,倾听玉米幼苗拔节的清脆声响。但是,几经践行这单一枯燥而繁重的“拔麦子”的营生,手掌逐渐由白变红,再过不久就一个个鼓起水泡,梢一用力更就疼痛难忍。

         待到火红的太阳越升越高,地上热气蒸腾,空中日光曝晒。加之麦芒扎人肌肤,汗水和飞溅的泥土填嘴、迷眼,让人抬不起头,睁不开眼,直不起腰,实在难以坚持。

         劳累的工序一直进行到浩日当空,大片连作的麦海,已经被全部连根拔起并打捆树立成行。此时,由黄牛驾辕的木轮铁瓦大车准时进入麦地,众人方才抬头、直腰、抹一把汗水,七手八脚将一个个麦捆装上大车,用固定在车辕上的粗绳和搅杠,把装上车麦捆压实拢紧。任由黄牛拖曳着小山儿似的麦车,慢慢悠悠上路回家。

          比牛车提前回到家中的众劳力,来不及休息,立即在早已提前修筑完毕的打麦场边,高架起铡刀,预备好打场的农具,等到拉麦子的牛车来到场院,赶车人当即解开绑绳,由众人从车上搬下麦捆,按顺序将麦捆穗部塞进口刀,操刀人用力腾跃,一刀一刀将麦穗切断,打场人用木叉将麦穗均匀撒入场院中央,摊平后在火热的阳光下曝晒。一家人回房吃饭。

        午饭后,摊晒在场院的麦穗逐渐干透,随即套牲口拉碌碡碾压脱粒。忽然,西北方向出现团团乌云,接着有一道道闪电划过,相继听到滚滚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抢场如救火”,于是男女老幼、街坊邻里全都赶来帮助“抢场”,挥动叉筢扫帚、刮板木掀,赶在落雨之前,脱粒、扬场、装口袋,争抢搬运,颗粒归仓。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只有亲自参加劳动,才能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点评

欣赏李老师 难以忘怀的 乡愁——“拔麦子” 精彩佳作分享!遥祝李老师永远健康、幸福、美好!天天开心快乐!  发表于 2025-6-29 18:44

评分

参与人数 15人气值 +65 收起 理由
大山之子 + 3 大赞!
老知青自强不息 + 5 大赞!
清凉江畔 + 3 赞一个!
听柳 + 5 赞一个!
笑语翁 + 5 大赞!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6-2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坐沙发为李老难忘的回忆加分点赞!!
发表于 2025-6-29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亲自参加劳动,才能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先生所言极是!
发表于 2025-6-29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方雁 于 2025-6-29 12:41 编辑

    “用力将麦秆连同须根全部拔出;再向抬起的右脚上猛掼,用力甩掉残留在麦秸根部的泥土;一把一把成堆摆放在地面,待到够一定数量时,用少许麦秆挽结打捆,使之成建制的站立在地面,等待装车运回场院。”。
   “倾听玉米幼苗拔节的清脆声响”。
   “由黄牛驾辕的木轮铁瓦大车准时进入麦地,”
   “高架起铡刀,预备好打场的农具,等到拉麦子的牛车来到场院,赶车人当即解开绑绳,由众人从车上搬下麦捆,按顺序将麦捆穗部塞进口刀,操刀人用力腾跃,一刀一刀将麦穗切断,打场人用木叉将麦穗均匀撒入场院中央,摊平后在火热的阳光下曝晒。一家人回房吃饭。”
   “摊晒在场院的麦穗逐渐干透,随即套牲口拉碌碡碾压脱粒。”
   “眼看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抢场如救火”,于是男女老幼、街坊邻里全都赶来帮助“抢场”,挥动叉筢扫帚、刮板木掀,赶在落雨之前,脱粒、扬场、装口袋,争抢搬运,颗粒归仓。”
   没有亲身经历过拔麦子,运麦子,晒麦子,石碌碡打场扬场,倾听过玉米拔节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乡土气息的文章的。

   给老师点大大的赞。

发表于 2025-6-29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详细回忆了小时候拔麦子的情形,非常生动具体。欣赏!
发表于 2025-6-29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经历艰辛劳动,体会不到粮食得来不易。为什么要连根拨出来,而不是在根部割断?我们这里是割。
发表于 2025-6-29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先生开篇就是精彩~整篇文章描绘了北方农村收割麦子的全过程。

读了李老的文章, 好像身临其境, 收割的景象历历在目。

拔麦子是很累的活哦, 手上的泡都要拔起来。 戴手套可能好些,那年头去哪儿弄手套啊!
发表于 2025-6-29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先生的一句“拔麦子”,不禁把我带回到了做学生的年代;
那时有句口号叫做:“支援三夏”其实基本上就是到农村去帮助夏收、拔麦子。
那是真拔,而不是割。
至今每到夏收季节,驾车在路上见到成熟的麦田时脑海中都会很自然的浮现出那曾经经历过的在晨光中拔麦子和躺在麦秸堆上的情景....。
发表于 2025-6-29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劳作,丰收喜讯。点赞佳作。
发表于 2025-6-29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佳作。感同身受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0-14 19: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