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儿时的月光清澈透亮,每个农历十五前后的几天,都会有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儿时的月光像揉碎的白银洒向地面,让我们在晚上也能够辨认出道路和周围的事物。月光下,家人可以继续干着白天没有干完的活计:母亲在月光下清洗白天弄脏的衣服,父亲在拾掇院子里的杂物,老叔在菜园子里夹帐子(说明:东北的主要农作物是高梁,用高粱秆夹帐子类似南方的竹篱笆)。老叔一边夹着一边打着口哨,那口哨声优美动听,那神态既认真又轻松。一首曲子吹奏完毕,老叔都会抬头望望月亮,仿佛在问嫦娥听见了没有。我们几个小姑娘就坐在大门外的石头上,唱着一首又一首的流行歌曲,小男孩子们就是飞淘飞炸的跑着,一会儿躲猫猫一会拿大顶。不论大人孩子完全都把有月亮的晚上当作白天,直到大人的活干完了,小孩子也玩累了,这才意犹未尽的回家睡觉。 我小时候农村一个月放映一次电影,今天在我村放映完了,第二天又到邻村去放映,我们也跟着大人追到邻村再看一场,乡间小路上没有灯,月亮就把自己的光铺成路,无论走多远,抬头总能看见月亮悬在头顶,像个挂在天上的小灯笼,你走它也走,从不会让你踩错田埂。 自从到城工作生活,就再也感觉不到儿时的月亮,即使在每月的十五前后,城里的的月亮也是朦朦胧胧,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的月亮可以照亮地面,而现在却没有这种感觉了呢。是城市里的路灯和街面上的霓虹闪烁而掩盖了月亮的光辉,还是空气污染让月光蒙尘?亦或二者皆有之。 我写这篇稿子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十一晚上,我到窗前望一下天空,只见半个月亮像蒙了一层雾。我打算这几天晚上都观察一下月亮看它是否还是那么圆那么亮。儿时的月光一直藏在记忆的褶皱里,一想起,心中就泛起温馨,我希望还能看见儿时的月光。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