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从善如流 于 2025-10-31 18:44 编辑
往事只能回味——
我是上山下乡回来的知青,返城时已经三十出头、在那个普遍晚婚的年代,算是不折不扣的 “大龄青年”。不用介绍人就认识了现在的老伴,性格互补十分投缘......第一次上门,未能免俗、用“手榴弹+炸药包”打消了老泰山的顾虑;那天我拎着两瓶茅台,一摞老城厢红包,进门没歇脚就扎进厨房,看见丈母娘正费力地扇着不冒烟的煤炉,二话不说挽起袖子接过蒲扇,蹲在地上立马开练,用通条把快熄灭的炉子捅得旺旺的。临走时我轻声说:“阿姨,下次生炉子您别费力了,让我来改进一下。”
那时候我们住在 “穷街” 的私房里弄,所谓两弯一弄里最普通的那种,低矮潮湿,没有燃气炉,没有卫生间,生炉子和倒马桶是每天的头等大事。岳父母年纪都大了,腿脚不利索,孩子们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这两件事就成了家中生活最大的难题。尤其是冬天,天不亮就得爬起来生炉子,晚上或封炉子煤烟呛得人直咳嗽;倒马桶更是遭罪,每天晨练端着沉甸甸的痰盂或马桶、穿过狭窄的弄堂,遇上雨天路滑,摔一跤都是可能的事!
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悄悄地带着工具和零件上门了,有从 “怀个旧” 跳蚤市场淘来的电阻丝,有在牛庄路五金店捡漏的瓷盘,还有找老同学弄好的薄铁圈。我琢磨着做个土电炉,以后点火炉就不用让老人受累了......不知N回忙活,画图、切割、焊接,手上被烫伤了好几处也不在意。最费劲的是给陶瓷板钻孔,没有专业工具,只能用手钻一点点加工,足足钻了 12 个孔;为了能省点蜂窝煤,我还特意做了一把铁夹,能把煤饼精准地一分为二,这样一次只用半块煤,点火既方便又省料。
当那只自产自销的土电炉第一次成功点火时,岳父母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起来生炉子、晚上再也不被煤烟熏得流泪、小厨房里再也不用堆劈柴树枝、只有暖融融的气息。看着二老高兴的样子,新娘子也乐开了花、小童子笑着说:“以后这炉子就归我保养,坏了我来包修,你们只管放心用吧。”
解决了进口的问题,又把心思放在了出口上。那时候弄堂里的WC人满为患,要解决这个难题,只能自己想办法改造。穷则思变、四处踅摸打听,终于找到一个废品回收站、淘到了一只旧蹲坑,又走到南京路的航模商店买个塑料螺旋桨,还特意去市郊驮了一大袋生石灰。小童子发愿:“石灰能消毒解味,螺旋桨可用来通风,自建一简易卫生间!”
改造的过程比做电炉难多了;老房子空间小,只能在院子角落隔出一小块地方,没有上下水,就动手安装个蓄水筒,把雨水引进去;没有排污管道,就想法挖了个小小的化粪池,铺上生石灰除臭。为了让通风效果好,还用螺旋桨在蹲坑上方装了个小风扇。那段时间礼拜天都是灰头土脸的,衣服上占满水泥点子,手上磨起了茧子,劳累难不倒小童子。
当那个简易卫生间终于完工,说什么献爱心,这份体面是小两口用双手给二老挣来的!左邻右舍全来参观学习,都说小女婿能干,说老两口有福气。小童子只是尽了本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爹妈年纪大了,年轻人多做点是应该的。”
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年这个 “发明创造” 没能推广开来,那只土电炉和简易蹲坑,也随着动迁搬离老弄堂而一去不复返了。可每当回忆那些日子,问心无愧尽孝不用说什么甜言蜜语,用心为父母做好一件事!我不是上门赘婿,却比亲儿子还要贴心;小童子没有惊天动地的本事,但用双手为二老打造了一片温暖的小天地!
窗外的冬天又到了,阳光洒在桌子上,温暖而明亮。从善如流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女婿赛亲儿。” 原来,真正的孝心,并非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慈悲为怀,是真心实意的付出,是在爹娘需要的时候,我愿意为你们遮风挡雨,为你们解决迫切的难题。做那个把孝心融入知行合一的人,小童子用自己的行动,体会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尽孝,什么是最温暖的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