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41|回复: 10

老人茶座说茶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0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饮茶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以茶叶作药料,后来发现饮茶有益身心健康,茶便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茶和咖啡、可可,被称为三种“世界性”饮料。世界上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便就有茶。

  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大约从宋元之际开始,“茶饭”便成为“饮食”一词的同义语;“粗茶淡饭”,用来形容俭朴生活;“客来敬茶”,则是家家户户最通行的待客礼节。可以说茶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本人今天在茶座说“茶”,似乎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因为可网藏龙卧虎,品茗高手大有人在,真有点班门弄斧之意。不过,今天想抓一短板说“抹茶”。

  “抹茶”究竟是什么茶?我今天敢斗胆的说,你年青的时侯肯定没吃过“抹茶”,尽管现在在购买食品时经常听到“抹茶蛋糕”、“抹茶冰激凌”等带有“抹茶”字样的食品,而究竟抹茶是不是茶,又是什么茶?

  “抹茶”也可以理解为“磨茶”,因为,“抹茶”在加工工序中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用石磨来研磨,使茶叶成为非常细微的茶片,细微到肉眼看来就是末。

  抹茶源于中国隋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九世纪末随遣唐使进入日本的中国抹茶,在日本却一代传一代得到了发扬光大。而在我们中国可以说几乎失传。说到这里,应当向上海人致个敬,随着改革开放,据说,上海人谦虚的向日本又学回了抹茶技艺。

  大多数的消费者并不了解“抹茶”,因而经常认为“抹茶”就是“茶粉”。其实不然,抹茶不等于茶粉,而且很多不法商贩也趁机混淆视听,甚至以次充好,把茶渣和边角余料粉碎当抹茶来卖。

  真正的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从茶叶的种植到加工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其营养价值和使用价值也远高于茶粉。如果你在抹茶食品标签中看到“绿茶粉”这样的字样,就可以断定这绝非真正的抹茶。记住,抹茶不是茶粉。






“敬老的日,愿爷爷奶奶永远健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7人气值 +31 收起 理由
陌上红尘 + 5 大赞!
从善如流 + 3 相当可爱!
听柳 + 5 赞一个!
朱雀 + 3 赞一个!
汉风 + 5 受益匪浅!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11-10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介绍有关抹茶的相关知识。我们这里好像没有看到有抹茶卖。
发表于 2025-11-10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过标有“抹茶”字样的蛋糕,冰激凌。没深追“抹茶”到底是什么。读帖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25-11-11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编写宣传,长知识了,清晨问好!
发表于 2025-11-11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汉风 于 2025-11-11 05:47 编辑

       阅读老兄的帖子长知识了 记住了,抹茶一定不是茶粉!为老兄的新作加分点赞
发表于 2025-11-11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饮茶虽然起源于中国,但是吧茶文化最深最细并发扬光大的确实邻居日本,比如茶道。
发表于 2025-11-11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详细地介绍茶叶,学习了。为你点赞!
发表于 2025-11-1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的详细介绍!
发表于 2025-11-11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也是小童子感兴趣的功课:玩玩嘴皮子、品评有公害滴茶叶?
      咱们与土地玩过N多交道的老知青,对“无公害”有着天然的敏感——那是对大自然本味的盼望,更是对玩年健康的坚守。
      如今茶叶市场乱象频生,茶渣磨粉冒充抹茶、农药残留超标等猫腻层出不穷,如何选购与品饮的实操技巧,方能取茶叶精华,享性价比之美。
      擦亮火眼金睛,玩玩“看、闻、问、摸”练家子实操法。一看外观,无公害茶叶条索完整、色泽自然,如绿茶呈嫩黄绿有光泽,若色泽暗沉、碎末多,多为陈茶或次品;二闻香气,抓一把茶叶凑近鼻尖,天然茶香清新持久,若有刺鼻异味或霉味,大概率含农药残留或储存不当;三问来源,优先选有“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产地茶,比如浙江安吉、福建安溪等传统产区的茶农直供渠道,避开过度包装的“天价茶”;四摸手感,干燥的无公害茶叶捏之易碎,若手感发潮、发黏,可能掺假或变质。尤其警惕“伪抹茶”,真抹茶由整叶石磨研磨,色泽鲜绿带光泽,而茶渣粉色暗无香。

      品饮时取其精华,高性价比之法在“控温、投茶、冲泡”。老知青节俭惯了,利用家中常见器物或控温焖泡法,绿茶用80℃温水(开水晾3分钟),红茶用90℃水,避免高温破坏营养;投茶量按“500毫升水配5克茶”掌握,并非茶叶罐推荐量,多次冲泡不浪费;冲泡用盖碗或玻璃杯,第一泡30秒出汤先洗茶,第二、三泡滋味最浓,或冲泡3-4次,最后还能将茶底煮水浇花,物尽其用。

      咱们老知青选茶品饮的玩法,恰如当年田间劳作的经验——贴近源头、细致观察、物尽其用。借鉴国医“看闻问摸”的搭脉功夫,践行“控温省茶”的品饮技巧,便能避开市场套路陷阱,或可分享毛爷爷无假货时代原生态的本真之味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1-11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