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是在1985年左右,我在外地回到上海养病。在上海虹口公园的晨练时结识了他。那时,公园里有个“书法角”,汇聚着男女老少各路人群,迎着东方的朝霞,就着石桌石凳,习字泼墨挥毫。众人的交谈中,知道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青年老师,谈吐文雅,举止有礼,一身书卷气,顿时让我产生好感。公园的“书法角”里,有许多人是他的业余学生。原来他在虹口的第二工人俱乐部开办书法培训班,面向普通平民大众,每周晚二次,费用不高。出于对书法的爱好和对他本人的敬仰,我冒昧要求参加。可是培训班已开班时久,人员已满,但我仍决心坚定。后通过复旦熟人斡旋,他终于同意,我有幸破格插班学习。 随着接触的增多,慢慢地了解到,他原先是67届初中生,没有上山下乡,留在上海某工矿企业食堂里“掌大勺”。文革期间抄写大字报,领导看到他写得一手好字,提拔到厂里宣传科当办事员。恢复高考,他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当书法老师。 三十余岁的他,当时已拥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大学生书法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书协主席等头衔 ,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为学校出版的“大学书法”教材校改补充意见,自己也正在著书立说。我还听他说,文革混乱期间,他不参加任何派别的运动,而“偷偷地”成为当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的关门弟子,并师从复旦教授郭绍虞先生学习书法。 于是,我第一次比较正统地接触到中国书法,了解我国这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前人技法等。在此期间,分别学过柳体、颜体、欧体等,课堂临摹,课后回家作业。他教学认真,批改作业仔细,一丝不苟,常用朱笔圈点并评述。在他指导下,时间虽不长,但获益匪浅,感悟颇深。 此后,我回到外地工作,我们也就没有什么联系了。他的姓名叫楼鉴明。过了一段时间,听说他举家东渡日本发展。又过了几年,听复旦熟人讲,他已病殁东瀛。噩耗传至,令人感到突然,英年早逝悲恸万分!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心里没有忘记他,经常缅怀着他! 我在业余时间,虽然仍坚持临帖苦练自学,但没有这样的导师指点,周边也没有书法学习氛围,觉得自己好几年来没有什么长进,有点当“书奴”的味道,随着工作的调动和繁忙,不觉心灰意冷,渐渐地放弃了这门书法爱好。 这就是我入门开始学书法的经历,吐露出来,给大家参阅!!
|